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

打造將才基因-杜書伍

打造將才基因-杜書伍  讀後心得  詹博雄
啥麼是〝將才〞?〝將才〞要幹嗎用?!
從字意看來似乎是〝為將之才〞,那為什麼我們須成為大將之才呢?如果有需要,又如何成為大將之才呢?
遠的先不說,先看近的。也許可以看得清楚些。就先審視我們〝自己〞吧。每個人都是一個〝自由個體〞,都由腦、眼、鼻、耳、舌、身、肢的基本構造。有些人可以靈活的用手,有些人跑得快,有些人鼻子很靈﹒﹒﹒上天提供給人的天賦不盡相同。但唯一相同的是都需要靠腦及神經傳遞訊息進而支配。只要我們善用天賦,修正拙處,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己的感官四肢都可以成為好的支配者。如同嬰兒學習語言、爬行到站立行走這是屬於硬體的改變,因為有強烈的動機所以必須學習必須改變。那現在的我們還有強烈的動機嗎?我們已經進步到不需進化了嗎?我們的家庭、生活品質、人際關係、職場生涯、產業競爭﹒﹒﹒都已達盡善盡美了嗎?還是我們身處在烏托邦呢?
產品需要改良才能符合時代需求。
人也需要改進才能為家庭、公司、社會所用。如何提高我們〝被利用〞的價值呢?從我們的大腦,從我們的觀念,思考的源頭進行。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從兵到士,乃至於將。一步一步提升被利用的價值。書裡提到許多成為將的方法,待會簡要的介紹。能不能成為將才端視〝用心〞程度。
"將才"需要什麼樣的能力跟思維內化為基因?
思維-腳踏實地的成長,而不是求快速進步。不以事小而不為的態度日積月累的內化為自己的本質。
能力-內化後的本質,表現出外在的能力。"不會" "" "" """"
進化方程式:
程式一、成長。

成長是初期會有一個很長期的停滯期,這段期間看起來你沒有什麼變化,但是其實是在打基礎,如果基礎打好了,就會有一段期間有爆發性的成長,成長完後又會有一個停滯期,每一次的停滯期會越來越長。
紅色虛線表示豆芽現象,就是一下就就可以長得很大,但是一遇到壓力就會撐不住。這是最容易讓人患有大頭病的階段。半桶師甚麼都說會,程度就是差很多。
橘線表示不思進取。兩個同時進公司的人,一個人每天學習,一個人沒有。初期一兩年可能都看不出兩者之間的差別,因為可能很多工作都只會用到他們過去所學的知識,但是過了那個停滯期後,等學習的知識累績到一個量之後,兩者的差異才會出現,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停滯期會那麼長的原因。
程式二、知識的獲得。
從個人的核心領域(或是天賦的強項)開始吸收知識,然後不斷得向外擴張吸收「相關」的知識,因為要有相關才能連結,也才比較容易記得住。然後交叉應用這些知識。最難的是把所學的知識作系統化解構後,再重組內化成自己獨創的系統。
程式三、制度,規則。
大多數的人覺得制度或規則很硬,綁手綁腳。其實是因為執行的人員只有達到熟或精的程度,沒有通。制度也許規範了95%的可能性,還有5%是沒有在規範裡的,這個時候就是要靠人或是主管或是將才來判斷怎麼做,這才是設計制度最重要的目的。不是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就推給〝公司規定〞,而是要找出背後定這個制度的原因並且解決,才是對的作法。同時還須有與時俱進的觀念,畢竟有些事情以十年前或一年前的思考方式都會因時空背景不一樣而有不同的發展。
程式四、將才之心。
當我們思考事情時能想得更遠更深入,而不是從本位去思考事情,那我們就會有將才之心(起點)。訓練看事情的角度我們可以從目前的職位、身分的上一階的高度去試著看事情,考量的層面就會更廣更深入。
無論是在個人、家庭、公司、社會、國家,我們都各自在扮演自己的角色。好的演員不會永遠只扮演同一個角色或演同一齣戲。稍差一點的演員起碼得扮演好基本的戲分。就像我們,從基本的作一個有用的人(),到作一個主管()-(人才),再進化到領導(將才)。都需要一步一步持之以恆的累積能力與經驗,而不是故步自封,拒絕接受新知與自我充實。
每一個組織裡的個體都絕對必須成為〝人才〞,再從人才進化成將才。反而天才這類的需求只需要萬分之一或千分之一。不期待自己變成天才,但至少要朝成為〝將才〞邁進。
大部分的人其實很害怕學習新知或挑戰,總有成千的理由去拒絕成長。害怕甚麼?時間會變少,還是沒有用,還是學不會,還是﹒﹒﹒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會說〝早知道〞或〝當初如果〞諸如此類的話,其實已經在告訴我們事情看的不夠遠、不夠深入,同時也因為〝無知〞讓機會溜走了。
這讓我想到一件事,〝呆胞〞或〝阿六仔〞這樣的語言,似乎是兩岸相互間的代號。這樣的語言符號讓我感覺到先入為主的拒絕〝了解〞對方而後敵視。或者是最近的ECFA議題,上位的人沒把〝將才〞扮演好,下面的士或兵哪能理解如何對應或作戰。也因為〝無所知〞,難怪大家很害怕,打從心裡拒絕。我們的政府,〝將才〞缺很大,也很危險。
扯太遠了,大家多看看好書,心裡會有真實的感受與回饋的。